日前,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总书记引述的这句诗,出自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画上的原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这幅画和这首诗后人多有引用和赞美,几乎每句文字都有不同版本,多写做:“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甲集·前编第五》)王冕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洁品质。
王冕画梅的代表作有《墨梅图轴》《墨梅图卷》《南枝春早图轴》等,其中这幅《墨梅图》因为诗画相得益彰最为著名。王冕画的墨梅,在技法和气息上继承了南宋杨补之一脉,同时,他又画出了枝干遒劲写意、着花丰硕绵密的个性风貌。
王冕出身农家,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后来预感天下将乱,遂隐居会稽九里山,造三间茅庐,自题为“梅花书屋”,可见其对梅花的痴迷。在王冕的另一首题名《白梅》诗中:“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更表现了王冕的铮铮傲骨。
王冕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文人画全面成熟的高峰期。文人画的成熟,在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完备,文化自信的人格精神与中国画绘画成熟的结合。文人画以书卷气为基础,重写意精神与笔墨的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冕的创作成为文人画的高峰和典范。
中国人的冬季充满春意
梅花文化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梅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圣洁高尚的象征,是生命春天第一声呐喊的鲜明意象。咏梅、画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传统。古代中国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等艺术意象中,都有梅花的身影。
梅进入中国人视野,首先是在物质生活领域。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梅核,表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梅已经被当作食物。梅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对象则是与最早的文学同时出现,如《诗经》中写“山有嘉卉,候栗候梅”。可见,中国人的“咏梅”传统与中国文学一样古老,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古老的根系。
自汉代起,我们开始观赏梅的种植,后世称为“艺梅”。到了唐代,朱砂梅的品种开始出现,即今人普遍看到的红梅。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李商隐、张谓等诗人,均有咏梅诗。艺梅的高峰期出现在宋代。南宋诗人范成大写出世界第一部《梅谱》。由于对艺梅培植的兴盛,国人对梅花审美文化创造也迎来了高峰,并逐渐成为民族品质的一部分。《全宋诗》《全宋词》中有咏梅诗词近6000首。
梅花傲霜斗雪、独放幽香的高洁品质和报春早的喜性是历代文人志士吟咏的核心。“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梅花寂寞独放的格调成为一种境界:“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此花不与群花比。”(宋·李清照)“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梅花入画据传开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最早的图像竟是南朝宋武帝女儿的“梅花妆”(用梅花图案帖印在额头)。相传北宋和尚仲仁为“墨梅始祖”,黄庭坚赞其画:“雅闻华光能墨梅,更乞一枝洗烦恼。”宋代工笔梅花图有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轴》、南宋徐禹功的《雪中梅竹图卷》等。
宋代有众多流传下来的梅谱。范成大《范村梅谱》虽被后人断为“园艺学著作”,但其中提出的以曲为美,“疏影横斜”的审美导向,对后世梅花绘画影响深远。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收录100幅各类画梅作品,并配上自作诗,还把梅花花头、花枝分解说明,开后世梅花技法书的先河。赵孟坚《梅谱》尽管只是两首题画诗,却提出画墨梅传承发展的主流谱系学说。杨补之为华光和尚入室子弟,他的两个外甥汤叔雅、汤叔用直接继承这一脉。这一脉的画家同情百姓疾苦,画梅枝劲挺率直,王冕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新时代呼唤大美
从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陈少梅、朱屹瞻、王个簃,到关山月、黄胄,近现代名家几乎都画过梅花。其中以关山月最为着力,也最具时代影响力。无论是漫天飞雪中的披霜斗雪,还是春回大地前的春意盎然,关山月的梅花都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呈现出一种新时代气息。
梅花是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花朵之一,入画、入诗众多,成为历代文人颂咏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数次提及“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咏梅诗句,此次引用王冕的《墨梅》,引发国人强烈共鸣,展现出新时代国人的底气,传递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卓然品格。(钱晓鸣 中国画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