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统战部
 本站首页 | 部门职责 | 宣传统战信息 | 高职研究 | 学习园地 | 文化建设 | 法治教育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文化建设>>正文
 
道德的情感维度
2013-06-09 00:00 朱小蔓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追忆世界著名伦理学家季塔连科教授

2013年6月7日 ■朱小蔓 来源:中国教育报

情感,特别是道德感,在生活中起着使人高尚的作用,没有它们,任何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不可能有的。

刚刚过去的2013年5月2日,是我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时的导师——阿·依·季塔连科教授逝世20周年纪念日。

20年前,当我正忙着准备接待他到南京师范大学讲学时,倾接莫斯科大学朋友急促的国际长途电话,传递季塔连科教授去世噩耗,一时间真难以接受。我和他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92年4月中旬的一个中午,那天,他身着军人的迷彩服。谈到俄罗斯社会危机时,他忧心忡忡。就是这次会面,他交给我用老式打字机打出来的讲学稿,交代来中国访问、到南京师范大学讲学的具体事宜。他说,不管政治局面如何演化,他相信道德与文明的力量,抱持伦理学乐观主义。

情感在生活中起着使人高尚的作用

20多年来,我一直在享用着他给我的学术恩泽。我个人在教育学术上发现和寻找到的“安身立命”之根,最早是从他的思想理论中捕获灵感的。

季塔连科教授在苏联时期即成为全国伦理学教学委员会主任,组织编写的苏联国内第一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被翻译成中、英、德等十几种文字。俄罗斯伦理学界对他的评价是,“创立了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在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伦理学理论的方法论问题上形成学派的重要伦理学家”。

他的研究经历及成就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重视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和特殊价值。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的《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和感觉论原则在伦理学中的作用》中,他集中阐述了情感在道德中的特殊价值及其思想方法来源,这是他在苏联伦理学中独立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的重要见证。1993年,他为到中国讲学,留下了《道德价值体系中的情感因素》遗稿。

一直以来,他尽情肯定情感在道德及伦理学中的价值,他说:“情感,特别是道德感,在生活中起着使人高尚的作用,没有它们,任何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不可能有的。”他说的情感并不仅指道德情感,而是包括人的直观感觉、情绪、各种感受体验、情绪情感性认知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情感范畴。因为,“个人内心生活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包括感觉和知觉,情绪、激情、心境、热情,赞成和谴责,共同感受、同情、爱情、友谊、忠诚和许多许多其他的东西。这是充满热情的、深刻的道德—心理的机制,人的道德积极性和伦理上的自我发展正是通过这一心理机制表现出来的”。所以,道德不是只与规范相关,也不是只与现成的道德感相关,道德是人的全部心理财富。

情感是认识和行为动机的道德意义

为什么情感特别重要?他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新知识论述道:“现代心理学从人的基本需要中划分出交往的需要、在交往者的激情中定向的需要、共同感受的需要、特殊的价值信息的需要。这既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活的’需要,又是社会最高的‘人道主义的’需要。”因此,“情感不仅是获得生活和文化价值信息的唯一直接渠道(经过感觉、知觉等),是找到这些价值和在价值起伏变化的世界里的方向的复杂工具,而且也是内在主观的利益动因本身,是认识和行为动机的道德意义”。

他不仅将情感作为全部伦理大厦的基石,认作道德中的本体地位,而且重视情绪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机制,认为情感是复杂的、多级的、深刻的道德心理机制,人的积极性、自我发展正是通过这一机制表现出来的。他说:“情感是人的社会活动中的复杂的探索的机制,而这种机制是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最初的渊源。”

当然,他并没有否定理智,特别是道德反思的作用。但他反对片面夸大反思的作用。他尖锐地批判近代西方伦理学出现的过分看重理性、强调道德反思而忽略情感的倾向,并揭示其原因在于:不了解道德情感在人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总是与片面地、夸大地理解内省(自我反思)联系着的。由于过分夸大道德反思的作用,人的道德情感、激情、表现意志的动机就仅仅被看作某种反思的“噪音”。反思本身也被片面地、简单地呈现为抽象的、算术的程序。而且,“这种程序在其逻辑完成的形态上必然表现为功利主义的谋算”。他尖锐地指出,在心理学中,为摆脱将内省绝对化及其将心理因素和自我反思相等同的情况,花去了好几个世纪的时间。而哲学界恰恰受到实证心理学的消极性影响。我以为,他的这一判断,不仅仅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对哲学感觉论的捍卫,其实,也完全可以看作他对唯理性主义、唯科学和技术至上主义的西方现代化思潮的批评与抗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第一次读到《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和感觉论原则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时,文章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10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的生命经验。那时,我已经连续十几年在两所大学从事学生德育工作。恢复高考后的大学逐步建立起日渐完备的大学生品德课程体系,在学生德育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上兴起了一种所谓科学量化的德育评价方法。知识教育、科学管理之于真正的“人”的教育、心灵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怎样正确借鉴和使用量化方法?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是否缺失了什么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不断寻找、求索。季塔连科把情感看作全部伦理大厦基石的思想观点一下子拨开了我的思维迷雾,不仅促使我由此确定了硕士论文的选题《道德情感简论》,而且促使我之后选择攻读鲁洁教授的博士生,并很快确定继续做以情感教育为题的博士论文。也正是他的这篇文章激发我遏制不住的求教冲动和想象,立刻与他通信表达求学的意愿,最终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追随他,成为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情感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如何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呢?在他看来,其一,重视道德情感的修养。因为“情绪—道德生活的修养、道德感发达的程度是个人自我完善和修养的最重要的基础”。这一迫切必要性,早在童年和道德情感自我培养时就产生了,因为人经历的每个生长阶段对发展一定种类的情感都具有自己的作用。其二,要使人的全部情感(其中包括无意识的、意志的和其他的心理领域的情感)都为使人的一切生活和行为路线高尚起来服务,不断增长、发展个人的道德力量。“情感世界的一切都不是自发产生的,这是和意识、实际技能同样复杂、同样繁重的内心的工作,是全部情感的工作”。其三,提升交往的情绪—道德氛围,改善情感道德的社会微环境,保障交往中的人道主义。他认为,“个体精神价值的道德内容总是从属于与他人交往的性质,取决于道德强弱、道德影响的情感紧张度”。因此,要通过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同情、容忍等扩展人际互动中道德心理的“信任范围”,增强交往中深刻而友善的共同感受。他看重人“与其他个体情绪道德的统一性,道德同感、结构性道德想象(通常所说的形象性道德想象)、对周围人的价值取向直观的理解……”并认定这些是所谓社会微环境,是价值世界主观方面最重要的完善方向。

我从他的为学、为人中渐渐体会到他的伦理学研究使命与志趣所在。他敏锐地意识到:“情感问题,确切地说即情感和理性的相互关系问题,在伦理学史中一向占据着中心的地位”。他同时看到,大多数的感觉论者难以跨越情感与理性的界限,难以说明理论思维的认识力量;而忽略了情感,又很难回答思维的认识究竟来自哪里。他说:“从直观感觉活动—实践的立场出发的态度可以保证解决这一问题,才有可能实质性地解决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关系问题。”由此,我们看到他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信仰者。他强调,“哲学是活的理论”,主张“将感觉主义原则提升到新的方法论层次”,以历史实践活动的范畴透过“直观物质”理解“情感世界”,价值作为对象本身也被纳入人的情感认知世界。这正是他以历史—价值的方法学对于哲学—伦理学攻克情感与理性相互关系的理论难题所做的卓越贡献。

斯人已逝,“情”满天下。假如季塔连科教授健康地活到今天,这位活跃的伦理学家还能为人类道德文明宝库添加多少财富啊。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 关于公布“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
· 关于开展“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
· 关于组织参加“艺术梦中国梦...
· 关于组织参评全省高校校园文...
· 关于开展“我的梦•中国梦”...
· 关于加强校园网建设管理的意见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 地址:潍坊市胜利东街88号(261061)

电话:(0536)3081015 网站维护:宣传统战部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1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