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面宽阔无垠时,往往波涛滚滚,声势浩大;而当江面越来越窄时,江水反而变得平缓沉静。这是因为水太深了以致流动时没有声音。所以,深水是沉默的,只有浅水才喧哗。很多时候,有深度不一定表现于外在,能让人一眼看清的,往往是浅水。深水之所以沉默,就在于它胸怀宽广,内里充实饱满,能容纳清浊百川,自然不需要外在的虚张声势,这就是“深水静流”的境界。
涵养“深水静流”的政治品格,需要用才气充盈内心、用静气涵养定力、用大气成就事业、用清气淡化名利,只有这样,方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处事的沉稳,在潜心事业的道路上积蓄能量、行稳致远。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和理论涵养的有效途径,是增强自身本领和应对挑战的必要手段。党员干部要有“知识透支”和“本领恐慌”意识,不可自我感觉良好、浅尝辄止,更不可临时抱佛脚、急学现用。要常思能力不足,常找学习差距,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勤学习、多思考,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常用理论武装头脑,多用知识充盈内心,善用文化熏陶德行,理论文化素养提高了,内心底气备足了,无论遇到何种复杂的问题和情况,都能做到心有丘壑、临危不乱,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自然会再上新台阶。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静方能无欲而志坚、凝神而思远,从而厚积薄发、奋发有为。反观当下,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盲目追求“显绩”而忽略稳扎稳打的实在“潜绩”的现象,下决定主观臆断、定措施大而笼统、抓工作急于求成等等。这些表面看是心浮气躁的心理问题,本质是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在作祟。长此以往,必然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破坏健康稳定的发展根基。浮躁是干事大忌,静心才是良药。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看清发展的前景、找准前进的桎梏,把所有的心思花在谋改革上,把精力用在促发展上;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保持思想定力、找准行动指南,在高处宠辱不惊、扎实工作,在低谷泰然处之、不失勇气。
大气,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古人云:“泰山不弃撮土,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一个地方的发展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需要数任干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对待事业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坦然面对得失,放眼长远,识全局顾大体,不执迷于个人私心,不计较于虚名得失。面对人际交往的正常摩擦,要多想自身不足,善于换位思考化解矛盾;对待下属、同事和群众要谦逊温和、真诚待人,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度”,不给别人“记暗账”“穿小鞋”,营造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友好和谐的干事氛围。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坦然面对“进退留转”,说到底还是名利心太重、私欲太强。“君子志在泽天下,小人志在容其身”。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淡泊名利是其讲党性的基本要求。不单是面对“进退留转”,包括工作中形形色色的诱惑和陷阱,都应秉承“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名利观,始终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思想上保持理智,行动上恪守原则,以感恩之心看待得失,以知足之心看待名利,以敬畏之心看待权位,如此才能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潜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涵养“清气”不是“退居二线”的闲情逸致、碌碌无为,而是要把淡泊名利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转化为追求事业发展的持久信念和动力,通过服务为民、踏实干事去赢得群众的口碑,这才是为官者应追求的最大“显绩”。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