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统战部
 本站首页 | 部门职责 | 宣传统战信息 | 高职研究 | 学习园地 | 文化建设 | 法治教育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学习园地>>正文
 
“接地气”的本质是实事求是
2014-09-19 00:00 王文涛 来源: 人民日报

2014-09-17 21:39作者:王文涛来源:人民日报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地气”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这是党风加快好转的一个表现。但是,少数党员干部只是把“接地气”当成赶时髦,丢掉了“接地气”本质是实事求是这个灵魂,“接地气”变形走样,成了新的形式主义,群众不但不买账,还很反感,对此应引起高度警惕。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看是否把握实情、揭示问题。为什么共产党人要“接地气”?因为只有深入基层、群众、一线中去揭开事情的面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方可还原并把握事情的真正面目。1930年,为了准确摸清中国的富农问题和商业情况,毛泽东同志抽出近1个月时间,与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深入谈心,写出了著名的《寻乌调查》;1961年,为了寻找摆脱国民经济困境的办法,陈云同志花15天时间到农村访农户、下田地、看猪圈,查找问题症结,写成了《青浦农村调查》。反观当前有些干部,有的调研之前不做准备,不带主题、不带问题下基层,漫无边际、走马观花;或者基层提前安排,看的是事前过滤的假象、表象;或者不敢直面问题,害怕引火烧身,等等。这种“接地气”,实质是用“假”的态度带回“假”的情况。要扭转这一状况,必须坚持和弘扬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沉下心、扑下身,琢磨了解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用务实的作风、踏实的做法,真正掌握“实事”。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看是否真正解决问题。了解“实事”不是根本目的,最终还要“求”,得出“是”,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实践中,还有少数干部存在重调查情况、轻解决问题的现象。有的热衷于搭“花架子”,表面轰轰烈烈,对群众诉求就是不解决;有的只做“倾听者”,笔记记得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拿不出破解之道;有的喜欢开空头支票,群众面前拍胸脯,回去之后拍屁股。这些做法,不仅“地气”没接上,还会失信于民,让群众寒心。扭转这种现象,就是要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执行过程中群众有不同反映,要及时研究并予以回应,将“接地气”贯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由群众来评说。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是沉下心还是走过场,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有的下基层随从记者前后跟,“群众演员”一大群;有的深入基层却不深入群众,听汇报作演讲,就是不进寻常百姓门,群众戏称这样的领导干部是“白天出风头、晚上上镜头”。为何有的领导干部“接地气”在群众眼里摆脱不了“作秀”嫌疑?究其原因,就是用自我感觉代替了群众评判,习惯于自说自话。领导干部要真正“接地气”,唯有把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才能得到百姓真心赞扬。

总之,“接地气”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如此,“接地气”才能真正接得上、接得通、接得好,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得人气。(记者刘士安整理)

 
· 关于公布“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
· 关于开展“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
· 关于组织参加“艺术梦中国梦...
· 关于组织参评全省高校校园文...
· 关于开展“我的梦•中国梦”...
· 关于加强校园网建设管理的意见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 地址:潍坊市胜利东街88号(261061)

电话:(0536)3081015 网站维护:宣传统战部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1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