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统战部
 本站首页 | 部门职责 | 宣传统战信息 | 高职研究 | 学习园地 | 文化建设 | 法治教育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职研究>>正文
 
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
2016-03-30 00:00 王寿斌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眼下,确有不少职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迫切需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工匠们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给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体验。这样宝贵的职业精神如何培养?自然需要职业院校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引导,并在具体的实习操作中强化训练。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培养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

说到“工匠精神”,我们总会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坚守,才造就了这些国家名企辈出、品牌辈出。据报道,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他们都在传承宝贵的“工匠精神”。以德国为例,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立足本行,心无旁骛,在某一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

而在我国,企业“短命”的现象并不少见。虽然我们具有“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但如今却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成为在车间和作坊之外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工匠精神”的没落和消亡就在所难免。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自身的这种职业态度还会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企业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致力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并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主动承担职教育人的重任。

需要注意的是,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甚至在偏面追求升学和“绑架”技能大赛等方面走了弯路,需要得到及时的纠偏。除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努力,我们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无忧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作者:王寿斌 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 关于公布“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
· 关于开展“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
· 关于组织参加“艺术梦中国梦...
· 关于组织参评全省高校校园文...
· 关于开展“我的梦•中国梦”...
· 关于加强校园网建设管理的意见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 地址:潍坊市胜利东街88号(261061)

电话:(0536)3081015 网站维护:宣传统战部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1278号